朱大有《临十七帖册》赏析
在中国书法史上,王羲之《十七帖》被誉为“草书极则”,是今草成熟的里程碑,历代书家奉为圭臬。而明代书家朱大有所临《十七帖册》,以其神形兼备的传承功力,成为后世临摹晋韵的典范之作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触摸魏晋风骨的珍贵范本。
在中国书法史上,王羲之《十七帖》被誉为“草书极则”,是今草成熟的里程碑,历代书家奉为圭臬。而明代书家朱大有所临《十七帖册》,以其神形兼备的传承功力,成为后世临摹晋韵的典范之作,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触摸魏晋风骨的珍贵范本。
为什么中国书法再也不可能出现突破?哪怕丁点,不是人不行,而是时代的土壤已经被连根拔起。
今天我们不谈具体的笔法技巧,而是想坐下来,深入聊一个让我们许多热爱书法、从事书法教育的人,都感到忧心忡忡的现象——为什么我们现代人,在书法实践和审美上,离“二王”的经典传统越来越远了?
《集王圣教序》全称《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》,由唐代长安弘福寺僧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,于咸亨三年(672年)刻制成碑。
王羲之的书法老师卫夫人,是晋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女书法家,本名卫铄,字茂漪,号和南,河东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)人。她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(272年),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(349年),享年77岁(也有说法为78岁)。卫夫人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,其家族世代工书,师承钟繇,并
“年”字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原文:穀孰也。从禾千聲。甲骨文字形就开始有“年”字的记载,上面是“禾”,下面是“人”,禾谷成熟,人在负禾。小篆字形,从禾,千声。本义:年成,五谷成熟。
曾国藩从官场愣头青到晚清顶梁柱,王羲之从普通书家到书圣,他们的蜕变都不是偶然,而是闯过了这三道关口的必然结果。
昨晚刷到一条短视频,up主把梁诗正的字剪成三秒镜头,弹幕齐刷“碾压王羲之”。我盯着手机里那排整齐的小行草,脑子里却浮现出小时候爷爷用铅笔在挂历背面写春联的样子——同样一笔一画不越界,同样好看得好无聊。
《兰亭集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然真迹湮灭,其艺术价值始终被摹本的阴影笼罩。正如摹本如“演员扮演名人”,虽形神可复,却难替代真迹中书家生命温度与艺术灵魂的直接传递。
近日故宫博物院“晋唐书法菁华展”的展厅里,发生了件让老书家们哭笑不得的事——一卷千年没露面的唐拓本《新集金刚般若波罗蜜》,居然被年轻观众当成了赵孟頫的“早期作品”。
我们不管哪个民族,当你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时候,第一,你可以享受书法带来的快乐,第二,要担负起传播书法艺术、推动书法艺术发展的这样一个任务和责任。书法艺术几千年走到今天,因为书法艺术成就了不少伟大的艺术家,也因为书法艺术让很多人的人生变得充实,变得有向往、有追求。
金秋十月,芳华绽放。“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,每一位妇女都是主角!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妇女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掷地有声、温暖人心。我不禁回想起30年前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的盛况,沉浸于全球妇女峰会再次为全球妇女事业注入新动能的喜悦之中。作为一名女性,我对这30年
王志出身于书法世家琅琊王氏,这一家族在东晋南朝时期是著名的书法名门。王志的父亲王僧虔是南朝齐的著名书法家,对王志的书法风格有着深远的影响。在这样的家族氛围中,王志自幼便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得到了家族长辈的悉心指导。王志在书法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,擅长草隶
• 这是古代复制书法作品的一种重要方法。具体操作是,先将透明的纸蒙在王羲之的真迹上,然后用细笔沿着字的笔画边缘钩出轮廓,再在轮廓内填上墨。这种方法能够精准地复制出原作的笔画形态和结构,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风貌。
走在“明止堂字砖馆”里,可以从那些砖石的文字上,看到历史上的大事件、小纪事,无数个砖块合成在一起,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。这些字砖,可以成为历史的注脚,如同一块棱镜片,可以折射出全息的中国历史图景。
唐朝时中日两国交流极为密切,“遣唐使”来华学习礼仪、文化、习俗,回国时带走大量的典籍、碑帖,这极大滋养了日本文化的发展,特别是书法方面,更是突飞猛进。岛国传统书道以“三笔三迹”六位书家水平最高,而他们无一例外都学过王羲之、褚遂良等人。启功称赞他们:“实传东晋六
先唠唠《圣教序》有多牛。它不是王羲之直接写的,是唐朝怀仁和尚带着40多号人,从内府藏的王羲之真迹里“集字”拼出来的——说白了就是“王羲之书法拼图”,还得拼得浑然天成,这活儿一干就是25年!
《千字文》最初的诞生,是源于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。他为了督促王室子弟学习书法,便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当中,拓印出一千个不同的字。但是,这些字拓印出来后,毫无章法,于是命周兴嗣将这写字拼成一篇文章。这个难度简直是地狱级的,给你一个1000片的拼图,如果没有原图对照
没人告诉你,这篇被奉为“楷书鼻祖”的小楷,其实是他躲在家里,一边擦汗一边写的。2023年绍兴新出土的墓志说,他写这字前三个月,政敌刚递了弹劾信,说他“骄纵不法”。
2025年10月24日,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“书圣真迹特展”拉开帷幕。当恒温恒湿的展柜缓缓开启,一卷全长5.2米、历经1600年风霜的狂草长卷映入眼帘——笔锋凌厉如流星破空,线条瘦劲似寒松挂剑,2000余字连绵不绝,一气呵成。这便是让启功先生苦寻70年、临终仍